塘沽区地图
城区:宝坻北辰大港东丽汉沽蓟县津南静海宁河塘沽武清西青
  天津市塘沽区位于我国京津城市和环渤海城市带的交汇点,地处天津滨海新区的中心地带。全区总面积85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5万。
  天津市塘沽区成陆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黄河曾3次改道北移,在天津附近入海。黄河"一石水而六斗泥",具有惊人的造陆能力,"浊水所经,即为平陆"。至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塘沽陆地逐步形成。反映海岸线几次东移的贝壳堤,就是塘沽地域成陆的佐证。塘沽成陆后,渐渐地有人来此以煮盐、捕鱼为业,逐步形成村落。元朝开海上漕运,元政府驻军屯防漕运,人丁日繁。明成祖朱棣定都大都(今北京市)以后,向这里移民形成高潮,大沽、北塘成为较大村镇。清末,大沽设协台衙门,塘沽设同知衙门。解放前,塘沽从未独立建置,海河两岸分属不同行政区域。至解放前夕,海河南岸录属天津县,海河北岸录属宁河县。解放后,两岸合并,设天津市塘大区(塘沽、大沽),1952年2月改称塘沽区。
  天津市塘沽区扼海河咽喉,战略地位重要,素有"京畿门户"之称。宋代,以海河(当时称白河)为界,河的南部属宋,河的北部属金、辽,南北对峙,战火不断。元朝,塘沽成为南粮北运的水上交通要道。明代,是屯兵防倭的重地。清代,在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列强斗争中,塘沽是中国北方的主战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塘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塘沽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北方近代大工业的摇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塘沽地区航运业得以发展。1880年,清政府在塘沽开办了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开我国北方近代造船业之始。1888年京山铁路修至塘沽并由此延伸到天津,为塘沽地区发展近代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1914年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在塘沽筹建我国第一家生产精盐的近代化工企业——久大精盐厂。而后三年,范旭东等人又多方集资,选址塘沽建起亚洲第一家碱厂——永利碱厂(今天津碱厂),并在塘沽集中了以我国化工界一代宗师侯德榜博士为代表的一群精英,20年代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闻名天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盐、碱、船、化工、石油业成为塘沽工业的支柱, 构成了塘沽工业的特色。
  凡经沧桑,几多风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塘沽人民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塘沽建成"高度开放的现代化港口城市标志区、滨海新区综合服务功能区、外向型经济和新兴产业聚集区",这给塘沽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使全区人民更加振奋。45万勤劳、朴实、智慧、勇敢的塘沽人民将继往开来,拼搏进取,开拓创新,再铸新辉煌。
  塘沽区位于天津市东部,是天津滨海新区的中心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8°44′~39°13′,东经117°30′~117°46′。区境东濒渤海,西邻东丽、津南二区,南接大港区,北抵汉沽区与宁河县,区域面积790.2平方公里。区境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25公里,拥有92.16公里长海岸线。地处中国北方黄金海岸的中部,毗邻首都北京,是华北、西北广大地区的出海口。潮白河、永定新河、蓟运河、独流减河及海河,都从塘沽境内注入渤海。区境东部的天津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贸易港口,年吞吐量达2.5亿吨,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地区的400多个港口保持着贸易往来。此外,京山铁路横贯全区,公路网络四通八达,京津塘高速、津滨高速、丹拉高速、津塘公路大大便捷了塘沽与京津及三北地区的交通。
  塘沽区地理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百里盐田盛产名闻世界的“长芦盐”,为海洋化工提供理想的生产原料;渤海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石油地质储量19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702亿立方米,渤西油田是中国第一个海上油气田;丰富的地热资源,使“海水”与“温泉”实现了美妙的结合,为海滨特色的医疗、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而拥有55公里的海滩及由此产生的丰富的水产品资源,则早已享有盛誉,闻名遐迩了。尤为重要的是,作为发达的现代化城市的塘沽,仍拥有十分丰富的土地资源,滩涂面积188.66平方公里,宜于工业、仓储业开发,荒地和其他可供利用的土地120平方公里,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